艺术家小故事|81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,说书为何能“一字不差”?
编者按以各种艺术方式讲述中国故事、时代故事、百姓故事的艺术家,他们自身有着怎样的故事?这些故事会带来什么启示?自本期起,本报推出“ #艺术家小故事 ”专栏,以生动的笔触、鲜活的场景、真实的情感、短小的篇幅,为您讲述艺术家们的小故事。故事虽小,大有可观。透过这些
编者按以各种艺术方式讲述中国故事、时代故事、百姓故事的艺术家,他们自身有着怎样的故事?这些故事会带来什么启示?自本期起,本报推出“ #艺术家小故事 ”专栏,以生动的笔触、鲜活的场景、真实的情感、短小的篇幅,为您讲述艺术家们的小故事。故事虽小,大有可观。透过这些
9月11日,当《北京日报》的记者们敲开刘兰芳家的门时,那不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背影,而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身影,指甲上涂着时髦的红色,腰杆挺得笔直,笑声爽朗。
让人意外的是,这位曾经的老艺术家如今81岁高龄了居然还在全年无休的工作,靠商演养活全家。
尤其是刘兰芳,作为评书界罕见的女大家,地位非凡。可谁能想到,这位曾登上春晚、名满天下的艺术家,81岁的生活会是这样。
在那个年代,每当夜晚降临时,无数忙碌一天的人,都会守在收音机旁听她的评书《岳飞传》。
在北京东城一栋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里,端午节悬挂的艾草早已干枯却仍在门口摇曳,狭窄楼道的墙皮像秋叶般剥落,露出斑驳的水泥层。81 岁的刘兰芳就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,客厅中央那张直径 60 厘米的绿色塑料小圆桌,既是她吃饭的餐桌,也是写稿到凌晨的工作台,桌腿缠着透明
在智能手机、短视频、AI配音盛行的今天,评书几乎成了“快被遗忘的艺术”。
81 岁的刘兰芳踩着楼梯上来,红色的美甲在昏暗里闪了下光,手里攥着的帆布包蹭过堆在角落的废纸箱 —— 那是她攒着卖钱的。推开家门,绿色塑料小圆桌上还摊着昨晚没写完的稿子,桌角的搪瓷杯印着褪色的 "为人民服务",而手机里,喜马拉雅 "刘兰芳百姓书场" 的 230
刘兰芳做梦也没想到,《岳飞传》能火成这个样子,巅峰时期有上百个频道在播放,她更没想到年轻时的错误决定,导致自己错失暴富的机会。
她是刘兰芳,中国评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“站上舞台”的女性说书人。她不是“女版单田芳”,她是独一无二的刘兰芳。《岳飞传》《杨家将》《赵匡胤》……她一张嘴,就是千军万马,就是家国情怀。
您还记得吗?那个从收音机里传出、响彻街头巷尾的声音——“各位听众,咱们上回书说到……” 如今,这个声音的主人,81岁的刘兰芳,依然站在舞台上,一拍醒木,满堂喝彩。
“按道理说,81岁半了,不应该背新稿了,但现在像我这么大岁数的,能上台盯场的不多。”刘兰芳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行程安排,语气坚定地说道。
这句江湖传言,曾是几代人的声音记忆。在没有短视频、没有播客、没有耳机的年代,一台收音机,一盘磁带,就能让千万人屏息凝神,听她一声惊堂木响:“且听下回分解——”
老话说得好,“评书男听单田芳,女听刘兰芳”,这两位大家都嘴里干净,没废话,节奏好。
这是北京日报记者走进刘兰芳家门时,听到的第一句对话。81岁,红唇红甲,腰杆笔挺,说话掷地有声,像极了舞台中央光芒万丈的那位评书女王。
穿过狭长的居民楼走廊,走进刘兰芳的家,家里朴实温馨。年过81岁的她,依然头脑清晰、精力旺盛。屋子里处处可见这位“大忙人”的工作痕迹:客厅沙发上摊着她刚写就的评书手稿,一张小圆桌就是她每天伏案工作的“办公桌”;翻开日记本,密密麻麻的行程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位耄耋老
你还记得那个在评书界响当当的刘兰芳吗?在评书的黄金年代,流传着“男听单田芳,女听刘兰芳”的说法,她可是开创了女性讲评书先河的大人物,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那可是红遍大江南北,深受大家喜爱。
穿过狭长的居民楼走廊,走进刘兰芳的家,惊讶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居所,竟朴实得和寻常百姓人家没什么不同。更令人叹服的是,年过81岁的她,依然头脑清晰、精力旺盛。100多平方米的屋子,处处可见这位“大忙人”的工作痕迹:客厅沙发上摊着她刚写就的评书手稿,巴掌大的一
穿过狭长的居民楼走廊,走进刘兰芳的家,惊讶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居所,竟朴实得和寻常百姓人家没什么不同。更令人叹服的是,年过81岁的她,依然头脑清晰、精力旺盛。100多平方米的屋子,处处可见这位“大忙人”的工作痕迹:客厅沙发上摊着她刚写就的评书手稿,巴掌大的一
穿过狭长的居民楼走廊,走进刘兰芳的家,惊讶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居所,竟朴实得和寻常百姓人家没什么不同。更令人叹服的是,年过81岁的她,依然头脑清晰、精力旺盛。